乒坛往事:5岁王励勤被教练“嫌弃”,恩师慧眼识珠带他进专业队
来源:5播体育2023-09-19 10:58 5播体育网 1984,中国乒乓球队风平浪静的一年。
虽然经历了70年代的成绩波动,但80年代到来后,国乒在李富荣、张燮林的带领下一步步走出了低谷。1981年诺维萨德世乒赛,中国队史无前例地包揽了7项冠军,震惊乒坛。1983年东京世乒赛,国乒也拿到了6枚金牌,仅男双失手,被前南斯拉夫组合舒尔贝克/卡利尼茨夺走奖杯。
哦对了,也正是在这一届世乒赛上,一位年仅17岁的瑞典小将和很快要退役的蔡振华打得难解难分,单局甚至轰出了28-30的比分,但最后还是输了。
当时的人们还不会知道这位新星未来会达到的历史成就,正如不久后出现在上海基层教练沈益民眼中的那个5岁小孩一样。
1984年2月,沈益民从闸北区少体校走出,来到了隔街相望的芷江西路幼儿园,像中国各地的无数乒乓球教练一样开始了自己的选材工作。
是的,中国的乒乓球事业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就是因为有着非常完善的举国体制保障,从小就会有专业人士深入基层寻找好苗子,然后一层层筛选到国家队。
当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都在“散养”乒乓球运动员的时候,中国乒坛已经形成了铁板一块,何况我们还有上亿人口,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不过也正是因为人才储备太过饱满,所以并非每一位有天赋的孩子都一定能进入专业队伍当中,而就在沈益民三十八年前的那次走访中,他便留意到了一位个头非常高大的学生,这在南方是不多见的。
如果按照当时中国乒坛的情况看,这样的小孩其实是不好培养的,因为1984年的国乒仍然是以直拍打法为核心的队伍,讲究的就是灵活多变,对于身材的要求不但不高,而且有时候还希望能稍低一点,因为越是高大的运动员,越容易出现动作笨重的情况,很难在场上“快”起来。
当年中国球迷们最津津乐道的事情之一,就是灵巧的中国选手在近台将身高臂长的欧洲人打得团团转,由此而证明了一个至今仍然受用的原则,那就是:
技巧强于蛮力。
大概就是出于这个原因,之前来走访的教练就没有看上那个高大的小孩,但沈益民却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方面是其身高的确出类拔萃,另一方面也因为他本人也想做些有挑战性的事情。
当是时也,虽然中国的直拍打法仍然称霸天下,但凭借刻苦钻研以及器材的革新,人高马大的欧洲选手已经开始在弧圈球技术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沈益民断定:
未来中国乒乓球一定会再次受到欧洲人的威胁,所以在选材的时候也要留意身材高大的好苗子,为今后可能出现的强强对抗做好准备。
但可惜的是,当时有这种眼光的乒坛人士还是太少了一点,所以即便那几年国乒的反胶选手比如郗恩庭、郭跃华等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江嘉良、陈龙灿等正胶运动员的重新崛起,许多人都形成了一个误解,那就是:
国乒的直拍与快攻,仍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现在是如此,未来也不会例外。
很快大家就会为自己的傲慢而买单,而带头将中国队打趴下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位和蔡振华斗得昏天暗地的那个瑞典小子,这些我们后面再细说,让我们先把视线拉回到沈益民这边来。
通过了解,沈益民知道了眼前这个小孩的姓名。
多年后,世界乒乓球界也知道了那三个字——王励勤。
其实王励勤原本可能会姓李,因为他的父亲姓李,但是出于对妻子的爱,他最终让儿子随母亲姓,所以他最终也没有以“李励勤”的名字而被世人所熟悉。
而有意思的是,多年以后,王励勤人生中的另一位重要“贵客”、被他视为父亲一样的人物,居然也姓李,许多人不禁感慨:这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吗?
为了证明自己的眼光,沈益民教练对王励勤进行了多次考察,发现这个小孩身上有着一种“双刃剑”的气质:
一方面,王励勤非常的内向,在幼儿园就喜欢独自玩耍,这种性格对于体育运动员来说其实是不太好的,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竞技就是要在赛场上争个“你死我活”,外向型的选手往往更能有超水平的发挥,而内向的运动员则可能会有劲使不出,还没回过神来就输掉了比赛。
但另一方面,王励勤又是一个极度认真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一丝不苟,非常专注。5岁本来应该是最活蹦乱跳的年龄,而沈益民却在幼儿园看到王励勤一个人玩了足足20分钟的网球,这种定力对于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进行训练的职业运动员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素质。
最终沈益民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将王励勤带进专业队伍。
然而很快沈益民便收到了一些不理解的观点,有些同行并不认可他的眼光,毕竟这是在选乒乓球运动员,不是篮球或者排球,而王励勤的身材确实显得有些过分高大了一点。
不得不说,当年这些教练的眼光也是非常准的——虽然当时的王励勤只有5岁半,但大家都是在体育圈耕耘的人物,一眼就能看出小孩未来的生长轨迹。而直到三十八年后的今天,乒坛身高能超过王励勤的也是寥寥无几。
但沈益民坚持了自己的选择,随后开始对王励勤进行栽培。
非常有意思的是,王励勤一开始也是选择了直拍打法,这大概也是沈益民的“历史局限性”,因为当时的国乒基本是清一色的直拍运动员,横拍选手大多只能充当陪练,缺乏有规范的训练体系,所以沈益民最初的想法估计是将王励勤打造为一个既能在近台发力、又能利用自己手长脚长优势与欧洲人进行周旋的新型直拍运动员。
二十多年后,确实有一个身材高大的左撇子国乒直拍运动员做到了这点,而且他也是在上海成长起来的。但现在,王励勤以实际行动告诉了沈益民这个办法在当年是行不通的。
为什么?
因为客观历史条件不允许,因为王励勤的个人情况不允许。
80年代的世界乒坛仍然在打38mm小球,所以直拍选手注定要以快取胜,而想快的话就必须站在近台不断进攻,尽量少防守、少相持,可沈益民当初选择王励勤不就是希望他能去和欧洲运动员硬扛相持吗?不然干嘛要找这么高的小孩呢?
而且王励勤本人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鸡胸”——打乒乓球、尤其是直拍打法,一定要将自己的重心压低才行,可是王励勤不管怎样都是一副昂首挺胸的姿态,这就使得原本身材高大的他更难压低重心了。
面对此情此景,沈益民心中也是五味杂陈,换别人的话可能会在心里反问自己:难道这次看走眼了?但沈益民仍然对王励勤充满了信心,于是他为王励勤做出了另一个改变人生的决定。
那就是让他改打横拍。
其实当时的王励勤已经成为了体校队里的第一,但沈益民深知他现在的情况是不可能达到乒坛巅峰水准的,于是师徒二人之间便展开了一次深入交流,沈益民开门见山地问道:
“你现在是队里的第一,你想当上海第一、全国第一、世界第一吗?”
内向的王励勤则直言:“我想成为上海第一和全国第一,但世界第一好像有点难。”
沈益民于是说道:“那从明天开始你改练横板”。
王励勤一听就不乐意了:“我不会打横板,这样连队里的第一都拿不到!”
多年后的我们都知道,沈益民的决策是正确的:只用了三个月时间,王励勤就适应了横拍打法,而且最终也成为了乒坛世界第一的人物。
回到那个话题:为什么中国的乒乓球这么强大?一个基层的乒乓球教练就能如此精准地把握好时代的走向与运动员个人的天赋,这岂是其他国家所能比的?
所以在中国乒坛,教练为运动员们所作出的决定大多是不容置疑的存在。
但也正因为如此,后来许多人在王励勤26岁输掉一场在希腊进行的比赛后提出了种种质疑,由此而引出了中国乒坛在21世纪的一个巨大疑团——不过此事距离本篇连载现在的章节还很遥远,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就在王励勤的乒乓生涯开始逐渐走向正轨的时候,距离上海一千多公里外的中国东北,两个更小的孩子也将迎来人生的转折,其中一个姓马,出生于辽宁,后来却扎根到了广东;而另一个与王励勤是本家,出生于吉林,但后来也没留在东北。
虽然老家很近,但这两个小孩似乎没有在儿童时期有过什么交集。而多年以后,他们大概也不会想到自己将与上海的那位哥哥一起上演乒坛史上最悲壮的大满贯争夺战,结果却是“三败俱伤”,无人不留下遗憾。